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就业与员工 > 员工工作 > 员工活动 > 正文

李天民教授百年纪念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17
浏览: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91级研究生 华海波

李天民教授是我国管理会计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我的导师。2019年,是李天民教授的百年纪念,同时也是Bwin体育亚洲官网成立70周年,作为曾经的弟子,特撰此文。

一、生平

李天民先生1919年出生于扬州的盐商世家,1936年毕业于扬州中学,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卢沟桥事变后休学一年,1938年转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就读,1941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全校唯一的最高荣誉奖——“谢晋元奖”,获得奖金200大洋。旋即李天民先生入银行工作,期间由其堂兄李鸿寿教授介绍,到立信会计学校夜校兼课,讲授《会计学》这门课,颇受员工欢迎。两年后李天民先生从银行辞职,先后在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东吴大学商学院、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任教。1947年,28岁的李天民先生已经是上海第一牛校——圣约翰大学的副教授。

1952年,华东地区的多所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合并组建了上海财经学院,李天民先生担任上海财经学院的审计教研室主任,1956年调往河南郑州粮食学校,1965年调往江苏连云港,担任某中学高中英语教师。在上海财院工作期间,李天民先生撰写并出版了《银行会计》、《审计学》两部教科书。

1979年,由时任财政部会计处处长的杨纪琬教授推荐,李天民先生调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任教,组建并担任外国会计教研室主任。1981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管理会计》教材,1985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管理会计》,影响广泛,并率先在国内为研究生讲授《管理会计研究》,199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管理会计研究》教材。期间,担任了中央财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天民先生治学严谨,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公正严明,坚持学术要求,学校至今还流传着很多故事和佳话。1992年李天民先生退休,其后不久又被返聘。2007年李天民先生仙逝,享年88岁。

二、与管理会计的渊源

1980年初,在一次外事活动中,李天民先生从外宾携带的外文期刊封底上的伦敦书展广告中偶然发现了《management accounting》的书名,大为疑惑,旋即骑车到中国人民大学找赵玉珉教授求教。赵玉珉教授是1960年代中国会计界的"四大翰林"之一(另外三个是上财的娄尔行、上海社科院的徐政旦、厦门大学葛家澍),也是李天民先生的好友。

赵玉珉教授告诉李天民先生: 这是《管理会计》教材,这门学科国内尚是空白,没有一个活人教过这门课,只有已经逝世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原系主任赵锡禹教授在1960年给人民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讲授《资本主义会计专题研究》中有几章是管理会计的内容,赵锡禹先生的讲稿是用英文写的,他当年的员工王俊生正在翻译整理,准备出版。

赵锡禹教授曾是辅仁大学经济系主任,民国时期,中国会计学界有"南潘北赵"、"南安北赵"之称,“南潘”是指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潘序伦先生,“南安”是指同时担任上海五所大学会计系(经济系)主任的安绍芸先生,“北赵”只有一个,就是赵锡禹先生。

1980年10月,财政部拨专款从国外购入一批英文版的会计教科书如《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等,分发给直属的五大院校。中央财经学院外国会计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分头工作,编著新教材,李翠芬老师编著了《西方财务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一书,李天民老师的任务是编著《管理会计》教材。

三、深耕《管理会计》

拿到最新的英文版的《管理会计》教材,李天民先生的最初想法是翻译出版。当时,国内已经翻译出版了两本《管理会计》教材,但是专业词汇翻译不统一,最大的问题的是阅读艰难(很多翻译的通病),市场上几乎没有反响。李天民先生考虑再三,决定将外国教材中国化,在国外原著的基础上编写一部适合中国员工阅读的教科书。1981年春,国内第一部《管理会计》教材正式出版,反响强烈,尤其是很多专业词汇的中文翻译因为用词精确,被国内同行普遍认可接受,沿用至今,管理会计领域的很多专业词汇由此定型统一。

1985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请李天民先生主讲《管理会计》,并在CCTV播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也同步出版了李天民先生第二版的《管理会计》教材,之后几年多次重印,数量超过百万册,影响很大,这本教材后来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奖。1993年春,我给山东省建材系统的财务人员讲课,意外发现有很多国企的财务人员都知道李天民的大名,读过他的《管理会计》。

1985年,李天民先生开始招收"外国会计理论与方法"专业的研究生,并且为研究生讲授《管理会计研究》的课程,这是国内第一门"管理会计研究"课程。1994年,他把讲课稿整理出版,国内第一部《管理会计研究》正式出版。

专业水平决定学术地位,李天民先生以他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多项首创性成果奠定了其学术领袖地位,美国、英国、香港等学术界多次提供机票住宿等费用邀请其出国讲学交流研究成果。1992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特供津贴专家"项目,财政部在分配给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两个名额之外,特地又戴帽下达了一个名额给李天民先生。由此,李天民先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戴帽子下达的国家特供津贴专家。

2000年,我出差回北京,去看望他老人家,他拿出一部最新版的《现代管理会计》及配套习题集送我,无限惋惜地告诉我"老了,不搞研究了,不写文章,也不写书了"。

四、师生缘

成为李天民教授的门生,是我的荣幸。说起来,真的是有缘。

我在人民大学会计系读本科时,用的教材几乎全部是人大老师写的,唯有《管理会计》 一书用的是李天民老师写的教材,颇为意外。当时,除了李天民教授的《管理会计》,市场上还有厦门大学余绪缨老师的、上财石人瑾老师的、北京经济学院蒋冈老师的、从人大刚调到深圳大学的汪家佑老师的四种版本的《管理会计》教材。

我报考研究生时,可供选择的北京院校有:既有会计学硕士点又有博士点的有财政部的财科所、人民大学会计系;只有会计学硕士点没有博士点的只有中财、外经贸、北京商学院、北京经济学院四所院校;其他首都的高校都没有会计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甚至没有本科的学士授予权。

同时,挑选适合我参考的考试科目。所有会计课中,我最怕《成本会计》,这门课实在太难学了。研究比较后发现,中财的“外国会计理论与方法”专业不用考《成本会计》,更惊喜的导师是李天民先生,大为惊喜,人大会计系以外的首都会计学教授中,当时我只知道李天民和杨纪琬(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两个人。

就是他,不需要犹豫了。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中财李天民教授的研究生。

当年,有76人报考他的研究生,最后只有我和刘卉被录取。刘卉是来自武汉大学的神童,曾经跳了三级,大三时英语六级考试武汉大学第二高分,19岁到中财读研究生,而且,是当年中财全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总分第一名。

我是赶了狗屎运才得以混入李门。狗屎运来自会计专业课,那年破天荒的用了英文考卷。当时,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团队能讲授《西方财务会计》,能用英文讲授的更是极少。人民大学会计系的陈云震老师要求我们用英语做作业、试卷也是全英文。

进了研究生考场,看到英文考卷,大吃一惊,有点晕眩,压根儿想不到中财居然会出英文的专业课考卷,同时暗暗庆幸幸亏没花时间复习专业课,凭着记忆,硬着头皮,总算在结束前勉强做完了考卷。

出了考场,有点沮丧,随即给李天民先生写了一封信,倾述仰慕之情,表达渴望成为李门弟子的强烈愿望。

三月下旬的某一天,先收到考试成绩单,后收到李天民教授的回信。尽管尚未收到复试通知书(四月下旬才收到),但是,他已经"书面"确认我是他的关门弟子了。

入学后才知道,这份英文专业课试卷把绝大多数优秀人才堵在李门之外,我是唯一的及格者,幸运幸运!要是专业课是中文考卷,估计有若干人的总分比我高,我有可能被调剂到北京的其他高校。

从此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财外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再也不敢用英文考卷了。

五、传道解惑

研二时,李天民教授给我们会计系研究生讲课。第一堂课,他花了近半个小时讲"厚积薄发"的治学经验,要求我们多花时间学习研究,而不是急于写文章、出书、讲课。

他是有备而来,当时,正值会计制度改革,原来用了几十年的苏联式的会计核算体系在半年之内要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西方会计体系,巨量的新会计制度培训、考试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这群在校研究生也成了受益者,除了被拉到社会上去讲解新会计制度,就是忙于编写各种会计教材或考试辅导材料,最疯狂的居然有素不相识的书商随机敲我们研究生宿舍的门要跟我们签写书的协议。

我们也认同厚积薄发,但是,赚钱的诱惑太大了,我出去讲课,最高课酬是每小时100元,写书每千字50元,当时研究生每个月的助学金只有79元-131元不等(够吃饭了)。

李天民教授知道我们心里认可、行动不认可,继续督促,明确告诉我现在还不是写书、写文章的时候。直至研三,他才叫我和刘卉合写一篇论文,初稿完成后,他很满意,并推荐给中国成本学会1993年度的年会,论文获得中国成本学会的年度论文奖,发表在核心专业刊物。从此之后,他才鼓励我写文章去发表。

厚积薄发,李天民教授认为要从最高水平的地方吸取厚积的养分,他的讲课稿是全英文的,因为这门课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在美国、英国,国内的论文他一般只看标题,个别的才会去细读。他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如此。某天下午,在校园遇见他,我刚听了财政部会计司某副司长关于会计改革的报告,他大不以为然,担心我被这个"半吊子"的副司长误导了,受此影响,我就没有完整地读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需要时才会有针对性地去查阅某一部分内容。比如,临毕业前,为了多发表几篇文章才去研读了某些章节,当时一共发现了五个错误,突击"炮制"了五篇文章,四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另一篇被退回,执行主编特地附信告知建议改投其他核心刊物,因为我的观点与他们主编(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的观点冲突。

毕业典礼后,李天民教授跟我说,我能在最后半年在专业核心刊物发表六篇论文,其中两篇获全国性的奖励,说明水平已经不错了,作为一个newcomer可以在国内行走江湖了。

我告诉他,我刚用英文写了一篇的专业论文,关于LCM计价基础的最佳确认方法,准备寄到美国去发表,请他审核一下。意料之中的拒绝,他建议我以后去美国、英国厚积几年,再考虑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六)传承后世

李天民教授一生坎坷,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导致其学业中断;到了1956年、1965年,先后从上海财经学院被调至郑州粮食学校、连云港某农村中学,由一名大学副教授变成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期间丧妻丧子,人生悲惨莫过于此。

1979年,由财政部的杨纪琬教授推荐,60岁的李天民先生调入刚刚复校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才得以在北京安度晚年。

老当益壮的李天民老师在中财焕发了学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为中国大陆《管理会计》学科的引进、中国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我们中财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管理会计学科也成为中财bwin体育必赢传承多年的优势学科。后来,中财的会计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除了李爽教授、孟焰师兄和目前在岗的教授们的贡献,也有李天民教授、魏振雄教授等老一代学者的历史贡献,以及我们中财bwin体育必赢几十年生生不息的学术积淀。

李天民先生对中财的第二个贡献,也是最大的贡献,是向年轻一代展示了老一代知识分子严谨的学术风采,他拒绝不符合标准的教授申请,用实际行动捍卫学术的尊严,发出了独立的声音,给中财留下了教授治学的优良传统。

中财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渊源的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坎坷。以李天民教授为首的老教授们专业的声音奠定了中财学术地位的起点。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进入新世纪,中财急剧发展、爆发式成长,成为国内一流的财经大学。

李天民教授百年之际,写此文纪念。